河南省图书馆

河南省一所公共图书馆
河南省图书馆,位于郑州市中原区,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公共图书馆之一,也是河南省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2004年、2009年两次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2008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自2022年12月7日起,河南省图书馆开始全面恢复开放。​[1]
河南省图书馆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最初定名为“河南图书馆”,后于1915年改为河南省立图书馆,1953年更名为“河南省图书馆”,1985年在嵩山南路伊河路交叉口西北选址建设新馆,1989年新馆建成并投入使用。[2]
截至2016年12月,河南省图书馆总建筑面积达2.95万平方米,拥有阅览座席1200多个,设17个机构部门,在编员工183人。河南省图书馆是各类文献集中的信息中心,收藏了343.2769万册(件)图书,其中古籍总计334730册,以及50TB的数字化资源。河南图书馆设有12个业务部门和6个职能部门,还有河南省图苑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经济实体。河南省图书馆始终秉承“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办馆宗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和培训活动,年接待到馆读者超过百万人次。随着河南数字图书馆的开通,全省各市、县(市、区)图书馆均可共享省馆数字化资源。在不断强化基础业务发展的同时,已经形成了以讲座、展览、形式多样的读者活动为代表的读者服务体系。[3]

历史沿革

1908年7月6日,河南提学使孔祥霖呈奏抚院请创建“河南图书馆”,7月13日获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