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

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
小麦赤霉病(wheat scab[2]),别名赤曲病,[3]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2]该病分布于世界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在中国淮河以南以及长江中下游麦区发生最为严重,黑龙江春麦区也常严重发生。[2]
小麦赤霉病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以及亚洲镰刀菌(F. asiaticum)、燕麦镰刀菌(F. avenaceum)、黄色镰刀菌(F. culmorum)、梨孢镰刀菌(F. poae)、串珠镰刀菌F. moniliforme)等多种镰刀菌引起。[2]该病出现在小麦全过程种植期间,主要会导致小麦茎秆和麦穗等枯萎腐烂。[4]小麦发病后籽粒皱缩,一般可引起产量损失10%~30%,严重时达80%~90%,甚至颗粒无收。小麦赤霉病病菌在感病籽粒中还可以产生脱氧雪腐镰菌醇(deoxynivalenol)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等多种真菌毒素,人畜误食病粒后引起发热、呕吐、腹泻等中毒反应,还有致癌、致畸和诱变的作用,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2]
小麦赤霉病防治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减少初侵染源,选用抗病品种和关键时期进行药剂保护的综合防治策略。[2]2023年3月7日,小麦赤霉病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2023年)》。[5]

名称由来

小麦感染了赤霉病以后,病穗上往往有粉红色或橘红色的霉状物出现,因而叫做赤霉病,也称赤曲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