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方荫

中科院院士
蔡方荫(1901年4月27日-1963年12月13日),江西南昌人,土木建筑结构专家、中国力学专家、教育家。1920年,蔡方荫考入清华学堂;1925年,蔡方荫在清华学堂土木科毕业,同年公费留学美国。[1]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中科院院士。1928年—1930年,蔡方荫在美国纽约珀迪和亨德森顾问工程师事务所任结构设计师。[2]1938年5月—1940年6月,蔡方荫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土木系主任。[2]1940—1949年,蔡方荫任国立中正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土木系主任。[1]1953年,他创造了“砼”字,代替“混凝土”的写法。1946年,编著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结构力学教科书《普通结构学》(上、中、下三册),成为当时国内结构学方面的巨著。蔡方荫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49至1951年,蔡方荫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委员兼文教委员会委员、南昌大学工学院院长等职。[1]1951年至1953年,蔡方荫在重工业部兵工局任总工程师。[1]1953年至1956年,蔡方荫在第二机械工业部任职。[1]1955年成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学部委员),1957年加入九三学社

人物经历

1920年考入清华学堂(现清华大学)。
1925年以优异的成绩在清华学堂土木科毕业。同年,公费留学美国,在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学习研究建筑工程土木工程
1928年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并成为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通讯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