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袄军

金末时期的农民起义军
红袄军是指在中国金朝后期爆发的山东、河北地区农民起义军,因起义军身穿红衣,故称为红袄军。[1][2]
金朝后期,阶级矛盾非常尖锐,公元1211年至1214年间,在山东境内先后爆发了由杨安儿李全刘二祖彭义斌等领导的农民起义。他们遍布北方各地,分成多股势力,小的有数万人,大的有数十万人,或单独作战,或联合行动,有的甚至与南宋、蒙古军联络。红祆军所到之处,杀官吏,夺城池。[1][3][4]宋宁宗嘉定十一年(1218年),势力最大的红袄军首领李全归附南宋,宋廷封他为京东路副总管。[5][4]1225年,彭义斌在内黄五马山(在今河北赞皇)与蒙古军交战,兵败被俘牺牲。其余各部红袄军仍分散在各地活动,在金和蒙古军镇压下相继失败。[6]金灭亡前后,相继有红袄军投降蒙古汗国[7]
作为当时河北山东淮海地区最强大的武装集团之一,红袄军不且对金、宋、蒙三个国家在这个区域的势力角逐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甚至影响到这三个国家的国策、军事及外交。[8]

出现背景

红袄军之兴起,本为反抗金朝贵族官僚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5]世宗时,女真人的贫困化问题开始引起统治者的忧虑,大定间的括地运动、土地置换等措施,大都是以救济女真人为目的的。然而女真人的畜牧活动经常恣意侵害民田,据《金史食货志》记载,大定间,“民桑多为牧畜啮毁,诏亲王公主及势要家,牧畜有犯民桑者,许所属县官立加惩断”。金代文献中常常可以见到女真人牧马朴践民田的记载。女真人和汉人在有关土地问题上的种种矛盾和冲突,使得这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9]女真进入中原后,原中原的土地拥有者有的沦为佃户,耕租豪强的土地,须预付两三年的课租,还有些被迫流亡各地。蒙古汗国军队攻人中原后,金廷迁往汴京,失去土地的农民们组织起义,众至数十万。称红袄军。南迁的金廷为了支付沉重的军需粮草和朝廷费用,收取的税课更加重,山东河北地区的农民难以承受,纷纷投入红袄军,一些驱奴也参加到红袄军中,使红袄军成为金末民间最大的武装团体。红袄军的著名首领有杨安儿、刘二姐、李全郝定等。[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