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俄国男演员、导演、戏剧教育家、理论家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年1月17日—1938年8月7日,全名为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原姓为阿列克赛耶夫,俄文名为Константин Сергеевич Станиславский,英文名为Konstantin Sergeyevich Stanislavski),出生于莫斯科阿列克赛耶夫大街住宅,俄国[a]男演员、导演、戏剧教育家、理论家。[1][2][3][4][5]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自幼喜欢戏剧。[6]14岁时,他开始接触戏剧,在家庭业余剧团舞台上开启演员生涯。1885年,他取艺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5]1888年末与莫斯科一些文艺界名流创办艺术文学协会及附属剧团,逐渐完成了从业余演员向专业演员的过渡。[7]1898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涅米罗维奇-丹钦科共同创办莫斯科艺术剧院[8]两人共同执导了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还将高尔基的前两部剧作《小市民》《底层》搬上舞台。期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不仅担任导演,还在自己执导的剧目中饰演重要角色。[7]十月革命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艺术风格发生了新变化。[7]20世纪初,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了以体验为核心的现实主义演剧体系(斯氏体系),他也因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首批世界文化名人之一。[8]1918年年底,受新政权委托,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成立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歌剧研究所,开展将该体系运用到歌剧艺术的实验。[9]1922年至1924年,他率剧团在美国巡回演出时,写作了自传《我的艺术生活》,首次对自身戏剧体系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讨。[7]1928年10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心脏病突发。此后,他全力投入戏剧实验教学与理论总结工作,写出了《演员自我修养》,他还以“形体动作方法”丰富了以内心体验为核心的戏剧体系。[7]1930年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将主要精力放在培养戏剧干部和进行理论著述上。[6]1938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歌剧院带病执导排演威尔第的《弄臣》。[9]8月7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因病在莫斯科逝世。[5]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构建的艺术体系,对世界各国戏剧、电影等艺术门类的表演、导演实践、理论及批评均产生了影响,对中国话剧、戏曲、电影的创作与研究影响尤为显著。[10]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