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门

细菌界下一门
蓝藻门(Cyanobacteria[2]),是细菌界下的一门,又称为蓝原核藻[1][2][6]、蓝藻[7]蓝绿藻或蓝细菌,是一类含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原核生物[1][2][6],通常被认为是革兰氏阴性菌[8]。化石记录显示,大约30亿年前就有蓝藻的存在 ,是发现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人们也将蓝藻繁盛的寒武纪时期称为蓝藻时代[9][4][3]。距今17亿年前后,出现了多细胞群体和带异形胞的丝状体蓝藻,说明它们的细胞开始有了某些生理上的分工和形态上的分化,出现了专门的营养细胞生殖细胞,一直到大约7亿年前,蓝藻才出现了明显的衰落[10]
蓝藻间形态差异极大,有中空球状、立方形等各种形状,大多数为不定形群体[11],其中包括从简单的单细胞或包裹于粘质胶被的单细胞到单列细胞组成丝状体,甚至到丝状体分枝、多列细胞组成的复杂结构,胞内没有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液泡等真核生物中常见细胞器,唯一存在的细胞器是蛋白质合成必需的核糖体[12][13][8]。蓝藻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生长在淡水或海水、陆地生态系统,甚至在温泉及两极地区也存在蓝藻的踪迹[3]
蓝藻不但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氧气 , 还能将分子氮转化为氨,而且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蓝藻中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具有抗菌、抗氧化和抗癌性质将在未来的药物开发中对制药工业有益[14];在农业上,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成为家畜的饲料[3];环境上可以改造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和水域[3],并回收贵重金属离子、降解农药[15]。但同时蓝藻繁殖过多以及蓝藻自身含有的毒素会产生严重危害[16][17],如蓝藻毒素对人体具有慢性毒性,会导致急性胃肠炎、呼吸道不良反应、眼耳刺激、皮疹、口腔溃疡等疾病。除此对水生物种也会造成危害[18]。蓝藻可通过物理法、生物法、化学法进行防治[19]

演化与历史

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