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屐

一种两齿木底鞋
木屐(英文名:Clogs;简称:屐)是一种两齿木底鞋,行走时会发出吱吱声响,适合在南方雨天及泥地中穿行。它由中国古人发明,是隋唐以前尤其是汉朝时期的常见服饰,属于汉服体系中“足衣”的一种。[2][1]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木屐的盛行时期。这个时期的木屐不仅用于出行,还用于家居。晋朝时期,诗人谢灵运发明了一种登山木屐,被后人称为“谢公屐”。这种登山鞋可以拆卸,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宋代以后,木屐多用作雨鞋。明清时期将木屐称为“泥屐”。清代男女日常家居所穿之屐多无屐齿,以广东潮州一带出产者为上品,由木包木制成,含有微香,着之可除秽气。也有在木屐表面上漆,或包裹绣帛、皮革者,多见于女屐。[4]
木屐的名字是来自中古音“屐屉”。木屐有两股夹在脚趾间的带子,通常用桐木或杉木制作木屐的鞋底,鞋底下面有两个齿,有的只有一个齿,是走山道用的。木屐的鞋面上做带子的材料也非常多,有麻、稻草、竹皮等。若鞋面为帛制成,则称为“帛屐”;若是牛皮制成的,则称作“牛皮屐”。[3]

名称由来

木屐的名字是来自中古音“屐屉”,常称作“木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