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

冯至所著小说
《伍子胥》是1985年四川文艺出版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冯至[1]

内容介绍

四十年代初,在西南联大任教的冯至,住在昆明城郊的乡间农舍里,课余过着宁静的书斋生活。抗战爆发以来在从沿海到内地的颠沛流离之后,终于安定下来了,但一路上自己祖国大地上的痛苦、呻吟,深深刺激了他,早已走学者之路的冯至,情不自禁地又一次燃起了创作的激情。1941年,他写就了著名的诗集《十四行集》;1942年又开始写作《伍子胥》,实现多年前的夙愿。
冯至告诉我们他的审美观:正如物体的抛落,这中间有刹那的停留与陨落,人生正是“这停留与陨落结成的连锁”,“因为一段美的生活,不管为了爱或是为了恨,不管为了生或是为了死,都无异于这样的一个抛掷:在停留中有坚持,在陨落中有克服。”冯至将这样的思想用来指导创作,出现在他笔下和读者眼前的古代历史人物伍子胥的形象便产生了。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年轻人,父兄被杀,自己也被迫流浪,胸怀复仇大愿,一路漂泊,遇到许多人事,对他的复仇有不同的影响,引起他不同的感觉和体验。这是一个复仇的抉择在一些列的情境中经受考验,不断进行矫正性选择的主题。古人伍子胥被冯至描绘成阐释“选择”哲学命题的“存在主义”式的英雄。
“我这里写的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为了父兄的仇恨,不得不离开熟识的家乡,投入一个辽远的、生疏的国土,从城父到吴市,中间有许多意外的遭逢,有的使他坚持,有的使他克服,是他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段。”苦难本身固然令一般人同情,但这显然不是作者冯至的兴趣所在。所谓“最有意义的一段”“美的生活”,在我们看来,绝不是可怜的流浪者的感受,倒是作家自己的创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