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初,中国同盟会的领导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和黄兴等先后抵达河内策划广西镇南关武装起义。[1] 1907年12月1日深夜,同盟会会员黄明堂、关仁甫、何伍、李佑卿等奉命率领革命军100多人,携带快枪42杆,身佩短枪、马刀及鞭炮、大绳等,星夜抄小路从越南同登、那模赶到镇南关附近的弄怀、弄尧,在镇南关附近的各山冲里埋伏,潜袭镇南关。黄明堂与守炮台的清军取得联系,约定2日由山背间缒绳直入 ,直取第三炮台。起义军披蒙茸,拨钩藤,跨越断涧危崖,呐喊而入。12月2日黎明,革命军沿着山背小道偷偷袭击右辅山顶炮台,守兵百余人略事抵抗,即相率投降。右辅山二炮台,海拔590米,四面陡壁,居高临下,形势雄伟。革命军首先翻墙攻入镇北炮台,守炮台的官兵立即响应起义,革命军顺利地占领了镇北炮台,接着分兵进攻镇中台和镇南台。守炮台的清兵有的响应起义,有的落荒而逃。下午2时,3座炮台全部被革命军所占领。[1] 清军以五千人兵力反扑镇南关,黄明堂坚守数日,枪弹告罄,在12月8日夜弃炮台,退至安南燕子大山。镇南关起义遂告失败。起义虽然失败了,但点燃了“倾覆满清,建立民国”的火把,沉重打击了腐朽、没落的清政府的统治,鼓舞了各族人民的反清革命斗争。[1] 起义背景
1907年初,中国同盟会的领导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和黄兴等人先后抵达河内,策划在广西镇南关发动武装起义。活动在镇南关至那模一带的游击首领黄明堂率几百名游勇接受孙中山指挥,成为凭祥地区一支反清骨干队伍。孙中山派中国同盟会会员 、著名的会党首领袖王和顺、游击首领黄明堂、滇南会党首领关仁甫等到镇南关、隘口、凭祥一带活动,与原已和革命党有联系的凭祥土司李佑卿商量进攻镇南关的计划。满清左江镇总兵兼荣字营统领陆荣廷在凭祥设统领部,帮统陈炳焜驻在镇南关附近的隘口,为争取陆荣廷倒戈反清,中国同盟会派人与陈炳焜[kūn]以及驻守镇南关大本营帮统黄福廷联系,策动反正。又派梁兰泉、梁亚珠、李佑卿到镇南关右辅镇南、镇中、镇北炮台与陈炳焜所部两哨官兵联系。孙中山委派黄明堂为镇南关都督,负责镇南关起义的军事,冯祥为中华民国军镇南军司令,任李佑卿为副手,何伍为支队长。孙中山用华侨捐助的军费买了驳壳枪,配给黄明堂、何伍等部使用,并建立一支手枪兵小队,由黄明堂指挥。起义前几个月孙中山曾派邓睿臣、何凯荣等到凭祥发动群众,多名青年参加推翻清朝统治的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