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

一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简称慢性肾炎,是由不同病因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发展而来的一组肾小球疾病。[2]慢性肾小球肾炎以中青年为主,男性多见,临床分型包括普通型、肾病性大量蛋白尿型、高血压型、混合型和急性发作型。[5]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包括感染、自身免疫因素、高血压、大量蛋白尿、高血脂等,其临床表现多样化,基本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并呈缓慢进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部分病人最终将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当病人尿检异常(蛋白尿、血尿)伴或不伴水肿及高血压病史达3个月以上,排除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和遗传性肾小球肾炎后可诊断为慢性肾炎。[2]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应积极控制高血压病和减少尿蛋白,常用药物包括利尿剂、ACEI或ARB类药物、β受体阻断剂α受体阻断剂及血管扩张剂等;限制食物中蛋白及磷的摄入量;避免感染、劳累、妊娠及肾毒性药物等加重肾脏损害的因素。[1]规范防治慢性肾小球肾炎,可以防止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或缓解临床症状及防治心脑血管并发症。[2]
英国医生理查德·布赖特于1811年首次观察了慢性肾炎的尸体解剖病例,并于1827年报告并分析了24例慢性肾炎患者的发病过程、临床表现及尸体检查的病理解剖学特点。他注意到肾脏病患者常出现水肿、蛋白尿和肾脏病理变化。由于他对慢性肾炎的突出贡献,具有“三联征”的肾脏疾病也被称为布赖特氏病(Bright’s disease)。[6]

分型

普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