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界痣(junctional nevus)是色素痣的一种,因黑色素细胞分布于表皮与真皮的交界处而得名。[2][4] 交界痣大多发生在婴儿或小儿期,临床表现为皮肤出现直径1~10mm,大小不等,圆形或卵圆形、界线清楚、淡棕色或深褐色斑块,扁平或略高于皮肤,中央色 素较周围深,表面光滑无毛发,有皮纹存在。好发于颜面部、四肢、躯干,以及掌跖、甲床、外生殖器。[2]
随着年龄增长,交界痣逐渐向皮内痣过渡,而手掌、足底、外生殖器等处的交界痣不易变为皮内痣,存在恶变可能。当交界痣在短期内出现迅速增大、颜色加深发黑、表面破溃出血、边缘发红渗出或出现墨水点样“卫星”小痣,表明该痣组织有恶变的趋势。[2]诊断为交界痣,应加强观察。在暴露部位、摩擦部位尽可能早日把它除去。[3] 病因
痣细胞位于表皮与真皮交界处。痣细胞也就是表皮基底层的黑素细胞。它与黑素细胞不同之处在于痣细胞在真皮处缺少树突状,随着深度增加黑素合成减少或停止。[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