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和堂

八和会馆的八个分堂之一
德和堂,又称为銮舆堂,是八和会馆的八个分堂之一,只供粤剧五军虎和打武家住宿之用,与兆和堂性质相同。

八和会馆分堂简介

德和堂是粤剧的武家堂口,后改称为銮舆堂。门口两扇高4米、宽1.1米、厚0.08米,一整块无驳口的大木门,原为黄沙八和会馆大门,经历了一百多年历史,极为罕见,有着一段传奇的故事,它虽然历尽了沧桑,饱经战火,但却无损伤,并曾在羊城国际粤剧艺术博览会展示过。宽敞的大厅,摆放着酸枝台椅,陈设古色古香,厅堂还保存着已故武功师傅梁金峰捐赠的红船木桩和师傅自拍练武功108种招式的照片,以传后人。二楼设有华光宝殿,宝殿高3米、宽2.7米、深为0.9米,配以用锦缎制成的具有传统色彩的横[rèn]、长幡、台围等。里面摆放着用樟木雕刻而成的田窦二师、张骞师父、华光师父几位先师像,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二十八和九月二十八日分别为行拜纪念师父的宝诞,尤以农历九月二十八日纪念华光师父的宝诞特别隆重,前来行拜的有二、三百人之多,热闹非凡。传说华光师父是天上火神,属救命师父,又称"三眼华光"。远至美国三藩市新加坡香港等地粤剧同仁都分别举行纪念华光先师的盛会。

历史

銮舆堂在恩宁路永庆二巷1号,旧时在“八和”外再衍生的戏班新人练武场所,由粤剧武打行“德和堂”组建的。当年黄沙“八和会馆”的大门用这柏木做的,比广州陈家祠的大门还高还大,厚实、沉重,后来日本侵华,飞机轰炸广州,黄沙一带被夷为平地,“八和会馆”也难幸免,唯独就是这两扇柏门,岿然不动,无损分毫。再到后来当年文革风卷全国,这两扇大门被视为“四旧”,弃置阴暗街角,复又用作大货车上下的搭桥,承受千斤重压,文革后大门物归原主,原黄沙的“八和会馆”早已荡然无存,在恩宁路的“八和会馆”是权宜的会所,地方狭小,放不下这两扇大门,于是这两扇门放到了恩宁路后街的重建的“銮舆堂”,黑漆漆的大门经历了众多沧桑,至今仍是坚固如昔,伶人到此凭吊,能生几许慨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