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发行是指银行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增发的纸币[1][2][3]。这一过程通常是通过债券抵押或银行透支的方式来实现的。财政发行并不受经济增长的实际需要限制,而是超过了经济的正常需要。这种情况下的货币发行往往缺乏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支撑,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形式与影响
财政发行有两种主要形式:债券抵押和银行透支。无论是哪种形 式,银行都需要通过增发纸币来满足财政的需求。如果银行选择收缩信贷规模,以便腾出资金来满足财政赤字,就不会产生新的货币发行行为。然而,一旦银行采取这种方式,就意味着货币发行已经超出了经济增长的实际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足够的商品和服务来支撑这些新增的货币,就会引发通货膨胀。
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财政发行并不等同于通货膨胀,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异。尽管货币创造可能会被用来填补财政赤字,但这并不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具体而言,当政府的非生产性支出急剧膨胀,或者财政赤字长期存在时,国家可能不得不通过增发货币来解决预算赤字问题,这会导致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进而引发通货膨胀。相反,如果政府对生产建设的早期投资过大而导致赤字,但在特定的生产和投资周期内有可靠的收入增长,而且赤字的数量相对较小或持续时间较短,即使通过增发货币来填补赤字,也可能不会立即导致通货膨胀。在中国的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财政发行的情况,其中主要包括财政部向中国人民银行的借款和账户透支。尽管在理论上有其他手段来平衡预算,但由于中国的金融市场不够发达,企业的管理和运营中存在较多漏洞,银行实际上承担着整个社会的资金供应,因此一些财政赤字和企业的问题最终会转化成财政发行,增加了货币供给的压力,成为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