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士谔

中国自动控制学家
林士谔(1913-1987)自动控制学家。广东平远人,193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39年获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航空系航空工程博士学位。曾任成都航空机械学校高级教官,成都航空研究院研究员,厦门大学教授、系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及我国航空自动控制学科和陀螺惯导学科的奠基人。在航空陀螺仪表与惯性导航方面有较深研究。

人物简介

林士谔(1913—1987),广东平远县东石镇凉庭村人。幼年在家乡读小学。1925年起,先后就读和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1937年,公费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师陀螺仪表专家德雷珀博士。在学习期间,以解释无线电高度表地面,测试现象设计原理的《驻波理论》,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硕士学位。以《飞机自动控制理论》,获航空科学博士学位。该论文中提出的“高阶方程劈因解法”,被誉为“林士谔法”。这个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方法,至今还被有效地应用。这一贡献为中国人民争得了荣誉,并被收录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航天卷》及《中国名人词典》、《中国科学家词典》中。
1939年,林士谔放弃在美国的优越生活条件,立志航空救国,毅然回国,任当时中央航空研究院研究员。1943年,首创膜盒式真空速表,获当时航空委员会颁发的“光华发明奖”。1946年起,在厦门大学任教,从事航空研究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士谔历任清华大学航空系教授,北京航空学院一级教授,自动控制系副主任兼陀螺研究室主任、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及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还兼任中国航空学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惯性学术学会名誉理事。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83年任北京市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