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禽戏是以模仿动物动作和神态为主要内容的组合动功。“五”是一个约数,并非限于五种功式;“禽”指禽兽,古代泛指动物;“戏”在古代是指歌舞杂技之类的活动,在此指特殊的运动方式。本法之起源可上溯至先秦,如《庄子》中有“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等载述,可见当时已有多种模仿动物形神的导引图文,更属“五禽戏”原始功法之类。具体将“五禽戏”整理总结并作为一套功法推广者,是汉末三国时期的著名医家华佗,只是有关“华佗五禽戏”的原始文字早已佚失,惟存一此致零星的史籍记载。[1]目前所能见到的较早载录“五禽戏”具体练法的文献,是南北朝时陶弘景所编撰的《养性延命录》。 概述
后世医家、养生家因师传之变异,或根据“五禽戏”基本原理不断发展变化,创编了数以百计的“五禽戏”套路。虽然各法功作互异锻炼重点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精神则大同小异。五禽戏包括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养性延命录》所载“五禽戏”的具体练法为: 虎戏:自然站式,俯身,两手按地,用力使身躯前耸并配合吸气。当前耸至极后稍停,然后身躯后缩并呼气,如此三次。继而两手先左后右向前挪动,同时两脚向后退移,以极力拉伸腰身,接着抬头面朝天,再低头向前平视。最后,如虎行般以四肢前爬七步,后退七步如图1。[2]
鹿戏:接上四肢着地势,吸气,头颈向左转、双目向右侧后视,当左转至极后稍停,呼气、头颈回转,当转至朝地时再吸气,并继续向右转,一如前法。如此左转三次,右转两次,最后回复如起势。然后,抬左腿向后挺伸,稍停后放下左腿,抬右腿如法挺伸。如此左腿后伸三次,右腿二次如图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