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是由国家语委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编写的图书,于1997年出版。[1]该规范列出了三种形式的笔顺,分别为跟随式、笔画式和序号式。[2][3]
1955年12月22日,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新中国第一个汉字规范。[4]1956年1月,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2月1日起,新中国第一个汉字规范在全国实施。[4]196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5]1988年3月25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确定了7000汉字的规范笔顺。[6][7]2000年1月1日,《GB13000.1字符集汉字字序(笔画序)规范》正式实施,其编号为GF3003-1999。[4]2021年3月1日,《通用规范汉字笔顺规范》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发布实施。《通用规范汉字笔顺规范》将代替《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8] 《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的发布促进了中国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满足了汉字教学、汉字研究、汉字信息处理、出版印刷和辞书编纂等方面的需要,尤其对汉字识字教学的规范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9]
历史沿革
195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提出进行汉字字模标准化工作,以统一印刷字体和手写正楷体的笔画结构,精简偏旁部件的种类,确定汉字的标准字形,并把它作为书写的规范和设计印刷、打字字模的标准,以利学习和使用。1955年12月22日,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新中国第一个汉字规范。[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