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普勒式望远镜(The Kepler telescope)是折射式望远镜的一种,由德国科学家开普勒(Johannes Kepler)于1611年发明。这种望远镜的物镜组和目镜组均为凸透镜形式,成像为上下左右颠倒,但视场可以设计得较大。为了成正立的像,多数双筒望远镜在光路中增加了转像棱镜系统。几乎所有的折射式天文望远镜的光学系统为开普勒式。[1][2] 工作原理
原理由两个凸透镜构成。由于两者之间如图左侧为实像,可方便的安装分划板,并且各种性能优良,所以目前军用望远镜,小型天文望远镜等专业级的望远镜都采用此种结构。但这种结构成像是倒立的,所以要在中间增加正像系统。[3] 正像系统分为两类:棱镜正像系统和透镜正像系统。常见的前宽后窄的典型双筒望远镜采用了双直角棱镜正像系统,这种系统的优点是在正像的同时将光轴两次折叠,从而大大减小了望远镜的体积和重量。透镜正像系统采用一组复杂的透镜来将像倒转,成本较高,但俄罗斯20×50三节伸缩古典型单筒望远镜即采用设计精良的透镜正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