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尼斯·开普勒

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
1
4
约翰尼斯·开普勒(德语:Johannes Kepler,1571年12月27日-1630年11月15日),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被称为“天空立法者”。[1][2]
开普勒于1571年12月27日[2]出生在德国富裕家庭,但不久后家庭败落。他因早产一直体弱多病,[12][13]曾就读于图宾根大学,并获得天文学硕士学位。大学毕业后被聘请到格拉茨新教神学院担任讲师,后因不肯皈依天主教被驱逐。[2][14]1600年受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e)邀请到布拉格一起从事天文观测工作,后因鲁道夫二世退位,工作被迫中止。[2][5]1612年,开普勒开始在奥地利林茨担任数学教师和地图编制工作,后因德国三十年战争关系紧张,主动辞去工作。1630年,他到雷根斯堡讨薪,到达后一病不起去世。[2][5]
开普勒在天文学、光学、数学等领域都有所成就,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天文学和光学。他发展了日心说理论,且修正了哥白尼等人行星太阳圆周运动的错误理论;[4]并提出开普勒三定律,揭示了行星运动时的速度变化和轨道运动之间的规律,也揭示了近地点远地点卫星的运动速度变化规律,[15]为后来牛顿(Isaac Newton)的万有引力概念的诞生奠定了基石。[4]此外,开普勒给出了平方反比定律平面镜曲面镜的反射、针孔相机原理以及光学的天文学含义。他还将光学研究延伸到人的眼睛,被神经学家称为意识到图像由眼睛晶状体翻转投射到视网膜上的第一人,其发表的《天文学的光学须知》被认为是现代光学的基础。[10][11]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