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鱼雷艇

中国特使徐建寅定造的鱼雷艇
1880年,中国特使徐建寅李凤苞向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定造了2艘鱼雷艇,这2艘鱼雷艇逐件拆解后运到中国。北洋海军成军后鱼雷艇总数为13艘,辖下拥有了中国沿海最强的鱼雷兵力。

鱼雷诞生

古代诞生的水中爆炸性火器在近代逐渐发展完善。在为了各自的信仰而手足相残的美国南北战争中,近代水雷获得了首次充分的运用,南北双方都有大量的舰船命丧水雷之手,“南北花旗之战始为伏雷以捍海口”。当时的水雷外形千奇百怪,大小也不尽相同,通常是悬浮在水中,利用电线与岸上的击发装置相连,由岸上观察站的控制人员控握时机采用电击发引爆。此外也有通过自身的触发装置直接引爆的自动触发水雷,不过这种不长眼睛的水雷经常会六亲不认,干些大水冲了龙王庙的勾当,因而被认为不如电发水雷可靠。尽管水雷兵器自身威力巨大,对舰船有很大的威慑力,但与在古代遇到的挑战一样,存在有与生俱来的缺陷,就是只能株守防御,用于被动防守港口等,而无法主动出击攻敌。为了解决这对矛盾,美国人在南北战争中创造过勉强能够主动出击的圆柱形鱼雷,以及在水底暗送水雷攻敌的早期潜水艇,不过这些设计复杂繁琐的兵器都并不完善可靠,因而没有多少实用价值。
不久,几种看似简单但更为实用有效的设计出现了。首先是拖雷,即拖带水雷,设计思路非常的简单,军舰用绳索拖曳着水雷航行,遇到敌船时,通过调整航向,使在舰尾之后远远拖着的水雷碰上敌舰,从而达到攻击目的。最初只是在军舰舰尾绑缚1根绳索拖曳水雷,到后来发展为绑缚2根,各与军舰成30度角,比绑缚1根的效果要好。另外还有一种设计,在蒸汽小板上安装8-9米长的铁杆,将小型水雷绑缚在铁杆的杆首,平时铁杆缩在艇中,接近目标后骤然伸出,“掣杆发之”,以攻击敌舰,这种爆炸武器被称为杆雷,搭载杆雷的小艇则叫作杆雷艇。拖雷艇经过多方试验后,发现存在使用难度大,成功率小,危险系数高等负面因素,因而没有被大量采纳运用,只有俄罗斯等一些国家早期进行了装备,而杆雷艇虽然较拖雷艇更为可靠,但是这种小型船艇要攻击敌舰,必须冒着枪林弹雨突击到离目标极近的距离上,危险性很大,而且因为杆雷艇的碰杆长度有限,杆雷触发爆炸时产生的巨大余波,很可能波及近在咫尺的己艇,“杆之长度有限,即能掩击,虑难自全”,颇有一些自杀武器的意思,因而各国海军对这种搞不好就会玉石俱焚的玩意也都不同程度持有保留态度。拖雷、杆雷,这两种不够成熟的海战武器,可以看作是近代发展水中自航爆炸性武器的开端,很快,一种在兵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特殊水雷就出现了。
罗伯特·怀特黑德(Robert Whitehead),是英国一个棉花漂白商的儿子,自幼就对机器设备有股子天生的兴趣,14岁时曾跟随一个工程师充当学徒,周游欧洲推销纺织机械,眼界为之大开。1856年开始,落足在奥地利一家机械公司担任工程师、经理,意奥战争期间这家公司受命为奥地利海军大量制造提供舰船机械设备,怀特黑德于是藉此开始涉足海军技术领域。得到好友奥地利海军上校卢俾士(Giovanni Luppis)有关鱼形机动水雷设想的启发,1866年,怀特黑德在奥地利的飞雄门(今克罗地亚港口城市里耶卡)成功制造并试验了世界上第一条自航的水雷,据目击者记录,这个钢制细长的水雷两头尖锐,外形非常像海豚或鱼,当时中国因此就将这类鱼型的水雷命名为鱼雷,汉语中的鱼雷一词就这样诞生了,在后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鱼雷专业的教材中,对这一命名的来由有十分精彩的记述,“……其身圆长,前后体尖,头有圆嘴,后有双轮,能以行驶。似鱼有翅有尾,能自上下,驶行水中,如鱼之游泳,有鱼之形,有雷之力,行速力猛,能击沉敌船,故谓之鱼雷”。现在看来,当时怀特黑德试制的这条鱼雷已经初步具备了现代鱼雷的许多重要特征,鱼雷的头部可以使用装满炸药的战雷头,或者采用训练用填充砂石(后改进为内部采用铁饼和木框架结构)的操雷头,鱼雷中部则是压缩空气舱,中国称为天气舱,储存在内的压力为370磅/平方英寸的压缩空气通过带动尾部的双缸V形发动机,驱动仅有的一个螺旋桨叶转动(后期型号的鱼雷上开始采用共轴反转双螺旋桨,即双轮),从而达到自航的效果,尽管这种鱼雷的射程仅仅只有200米左右,定深和航向控制等设计上都存在很多不足,但毕竟这是水中兵器发展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圆了人类千年以来关于自航武器的梦想,这种能够自己航行、主动出击攻敌的特殊水雷让各国海军界为之震惊,怀特黑德和他的鱼雷由此名载史册。由于鱼雷能够直接威胁当时军舰防护最为薄弱的水下部分,世界海军的舰船设计、战术思想、作战样式受此影响,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