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窑(kiln; furnace; oven)是一种用于烧制成型产品的设备,通常采用耐火材料建造。陶瓷窑在人类长达数万年的陶瓷制造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积累了丰富的窑炉样式和技术经验[1][2][3]。
景德镇窑
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始建于唐朝武德年间。该窑最初的产品包括青瓷和白瓷,其中青瓷颜色偏灰,白瓷颜色纯净。宋代时期,景德镇窑主要烧制青白瓷,元代为宫廷烧制带有"枢府"字样的青白瓷,同时还生产青花、釉里红等品种 。明朝时期,景德镇窑成为中国瓷器烧制的中心,专门设有为宫廷茶礼烧制茶具的工作坊。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得到了显著的发展,茶具甚至传入日本,受到日本茶道创始人村田珠光的喜爱。此外,釉上彩、斗彩、素三彩、五彩等品种也开始出现。清朝时期,景德镇窑创新了珐琅彩、粉彩等多种新品种。自宋代以来,景德镇瓷器便远销海外,尤其是日本和欧洲,从而确立了"景瓷宜陶"的瓷都地位。
宜兴窑
坐落于江苏省宜兴市鼎蜀镇。宜兴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晋时期,当时已经开始烧制青瓷。宋代时期,宜兴窑转向烧制陶器,明代则因其生产紫砂而闻名。明代末期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记载,紫砂壶的创始人是金沙寺僧,后来由供春(龚春)继承和发展。明代正德年间,供春模仿老僧制作了一把银杏树瘿壶,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此后,宜兴窑出现了多位制壶名家,如董翰、赵梁、袁锡、时朋等人。明代万历年间至清初,时大彬被认为是第一制壶大家,他的作品受到了广泛的认可。清代初期,陈鸣远成为了第一大家,其他知名制壶艺人还包括邵茂林、邵旭茂等。乾隆中后期至道光年间,陈鸿寿的设计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顾景舟将制壶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被誉为"一代宗师"。除此之外,还有蒋蓉等一批陶艺家,使得宜兴窑始终保持高水平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