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

中国历史朝代
晋朝(公元265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三国之后的一个朝代,分为西晋(公元265年-316年)和东晋(公元317年-420年)两个时期。[4]共传位于十五位皇帝,其中西晋四位,东晋十一位。[5]
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三国时期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国[6]司马炎在位时期,在经济、政治、军事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西晋社会获得了短暂的稳定,百姓专心从事生产,经济得到了发展和繁荣。[7]司马炎去世后,西晋王朝发生了内乱,经历了贾后乱政八王之乱,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流民暴动此起彼伏。少数民族趁机大量南迁,在西晋北方地区建立了各种政权。[8]为了躲避战乱,大批宗室子弟、世家大族及庶民百姓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迁徙,史称“衣冠南渡”。[9]公元316年,匈奴贵族刘聪派军队攻入长安,俘虏了晋愍帝,西晋灭亡。[10]次年,带领皇室南渡江南晋武帝从子[a]司马睿在建康重建了晋朝,史称“东晋”。[11]东晋建立后,曾经多次进行北伐,试图收复北方地区。[12]与此同时,东晋王朝内乱不断,国力衰弱。公元420年,权臣刘裕篡位,建立刘宋,东晋覆灭。[13]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4]
晋朝历时155年,占田制保证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九品中正制使得高门大族垄断政治特权,由此形成了鲜明的门阀世族制度。[7][14]辅佐皇帝做决策和处理政务的中央行政体制采用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制。[15]晋朝时,受到战乱影响,中原经济区遭受到较大的破坏,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而随着人口流徙剧烈,特别是“衣冠南渡”后,中原经济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向江南地区推广,江南地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逐步向江南地区转移的态势。[16]晋朝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田租(土地税)、户调(农户家庭手工产品税)、工商税、徭役制度等。[17]百姓承担着繁重的税赋和徭役,迫使他们不断走向反抗的道路。[18]
晋朝是中国史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晋朝以后,经、史、子、集四部分目确立,史学正式脱离经学成为重要的独立部门。佛教、道教是晋朝主要的两大宗教。[19]晋武帝太康(280年~289年)前后,文学创作十分繁荣,诗人众多,名家辈出。[20][21]玄学清谈在晋朝十分盛行,玄言诗风行东晋诗坛长达百年时间。东晋后期,田园诗、山水诗兴起。[20][21][22]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在晋朝也得到了发展,涌现了诸如顾恺之王羲之王献之等一批书画大家,将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艺术推向了鼎盛时期。[23][24]

国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