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

细胞核的组成部分
染色体(英文名:Chromosome[1])是染色质细胞分裂时凝缩成的特定结构,因能被碱性染料强烈染色而得名,主要由核酸蛋白质构成,是遗传信息的载体。[1][2][4]真核生物细胞核中,染色体是由脱氧核糖核酸(DNA)[a]蛋白质和少量核糖核酸(RNA)[8]所组成的核蛋白线状物。[1][2]原核生物和病毒中,染色体则只由DNA或RNA所组成。[1]
染色体和染色质(chromatin)是在真核生物细胞周期不同阶段可相互转变的动态结构。[2][9]细胞分裂中期,细胞由分裂期进入间期(interphase)时,染色体逐渐解聚成为松散的染色质[2]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质逐渐螺旋化,折叠成棒状的染色体。[9]有丝分裂中期,其形态包括着丝粒(centromere)、次级缢痕(secondary constriction)、随体(satellite)等部分。[9][1]染色体在真核生物不同生物物种体细胞里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各不相同,同一物种或同一个体不同组织细胞的染色体又相对恒定。[10]它的大小、形态结构与数量在一定范围内反映了生物的演化及类群和物种间的亲缘关系。[3]原核生物的染色体不形成类似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复合体,也不随细胞分裂而形成典型的中期染色体形状。[2]
作为真核细胞中重要的结构和遗传信息的载体,染色体(染色质)在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功能基因组学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2]常用的染色体分析技术,包括染色体显带技术、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技术以及高通量测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技术等。[11]有关染色体的研究已进入了人类学、动物、植物、微生物、农业、医学以及国防等各个领域。[3]

发现历史

德国生物学家华尔瑟·弗莱明(Walther Flemming)于1879年发现细胞内的染色物质随有丝分裂而均等分裂,并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他首次提出了染色质这一术语用以描述细胞核中被碱性染料强烈着色的细纤维状物质。[2][12][13]1888年,德国解剖学家海因里希·威廉·瓦尔代尔(Heinrich Wilhelm Waldeyer)正式提出染色体这一名称。[2][14][15]染色体的英语是chromosome,源于希腊语:chroma=颜色、有色的,希腊语:soma=体。[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