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兴木刻运动

鲁迅先生1931年在上海倡导发起的运动
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是由鲁迅先生于1931年在上海倡导发起的美术运动。[1]
1928年秋,鲁迅与柔石等人创立“朝花社”,出版《艺苑朝花》,积极输入外国版画。1931年8月,鲁迅日语学校举办为期6天的木刻讲习会,请内山完造的弟弟内山嘉吉讲授木刻技法,并亲任翻译。以鲁迅先生举办的“木刻讲习会”作为“新兴木刻运动”的开端,当时在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们迅速自发参与到这场运动之中,在不同地区组织成立了大量的木刻社团。在这一时期,艺术家们通过汲取国际上的艺术流派的经验进行创作,将木刻这一被边缘化的中国传统艺术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并利用版画作品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唤醒民众意识,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2][3]

由来

那个时候才开始了我国的版画创作的史页,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岁月。中国版画虽有上千年的历史,但在本世纪30年代前都是复制版画。它们之间在制作技术上有很大差别,而且在作为艺术的功能与现实意义上也有质的区别。新兴木刻从诞生那天起,便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血肉相连。他是中国革命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统区美术的主力军。当时的版画是以艺术家和革命者的双重身份出现,以艺术作为战斗武器,在思想教育战线上发挥了它的巨大作用。七十年来,新兴版画都是在人民群众的火热斗争中成长,发展壮大的。上海木刻版画在嘉庆年间如改琦红楼梦图咏》等图册,及晚清同治年间木版年画为发端,可参见本编第十章《年画》。提及新兴版画史作为我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光辉篇章,则是由鲁迅在上海揭开的。1934年鲁迅在《木刻纪程》的小引里写道:“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在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创作木刻的介绍,始于‘朝花社’,那出版的《艺苑朝华》五本虽然选择印造,并不精工,且为艺术名家所不齿,却颇引起了青年学徒的注意。到1931年夏,在上海遂有了中国最初的木刻讲习会。”这就是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诞生的历史。

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