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

古希腊伊索创作寓言集
《伊索寓言》(英文名为Aesop’s Fables)是一部短篇寓言故事集。署名为伊索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以善于讲寓言故事闻名。现存的《伊索寓言》主要是古希腊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3][4]《伊索寓言》最初以口头文学的形式在希腊民间流传。公元前300年左右,第一本伊索寓言集《埃索坡斯故事集成》问世。[3][5]此后又不断翻版成书,最终于1610年,形成瑞士学者耐弗莱特的新版《伊索寓言》,今天的《伊索寓言》即以此版为底本。[4][5]
《伊索寓言》书中收录的故事及其确切的作者不可考,大多数篇目可以看作是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的时代产物,带有鲜明的民间文学色彩,借动物传递生活经验。[5][6]主题和内容上多以底层人民生活经验为寓言寓言,以动物为故事主要角色。[7][8]结构上大致统一,紧凑凝练,多将寓意放在故事中或单独列出。创作手法上,多使用象征和拟人。《伊索寓言》是寓言文学的代表,具有以小喻大的文体特性,带有明显的理性思维特征。[9][10]
《伊索寓言》对后代欧洲寓言文学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是西方寓言文学的典范之作,也是世界上传播最多的经典作品之一。欧洲自公元前5世纪来便有采用该书中的寓言故事启蒙儿童的教学传统,随着该书的世界性流传,其教育价值也更加受人重视。[9][11]《伊索寓言》自问世以来,被不断翻译成其他文字流传,如意大利、英文、中文等。不同版本的翻译,推动了以《伊索寓言》为核心的跨国文本和文化交流。该书在17世纪被基督教传教士部分翻译入中国。19世纪开始,有相对完整的版本问世和流通。林纾周作人罗念生等人翻译的《伊索寓言》是流传较广的中文译本。[3][5]

时代背景

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氏族制度分崩离析,阶级社会登上历史舞台,奴隶制城邦产生。在公元前6世纪,也就是伊索生活的时代,以贵族寡头为首的奴隶制国家出现在南希腊。而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希腊则建立了奴隶主民主政治。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的奴隶制经济、政治和文化达到高度发展。奴隶阶层成为古希腊最饱受压迫的阶级。奴隶制度凶残的剥削特性注定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并且这种矛盾冲突贯穿着整个奴隶社会[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