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中,最先接触印度原典的,是蒙兀儿王朝第四代王贾汉格尔(Jahangir)的长子达拉沙可(Muhammed Daraschakoh)。他动员众多学者将《五十奥义书》翻译为波斯语。此书其后由法国的培龙(A. Du Perron□1732~1805)译为拉丁语,于 1801至1802年出版。但是,欧洲人之从事印度研究,是在十八世纪后半就已经开始了。1784年,英国人威廉琼斯(Sir W. Jones)设立‘孟加拉亚洲协会’(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开始作正式的印度研究。首先是由英国的研究者,进行印度古典之翻译与介绍。到了十九世纪,对佛教的注意,逐渐升高。在这种趋势之下,首先从事佛典研究而留下成果的是,法国的布赫诺夫(E. Burnouf,1801~1852)。
英国驻尼泊尔公使赫吉森(B. H. Hodgson,1800~1894)于1833年开始在尼泊尔搜集梵语佛典写本。布赫诺夫对这些写本极为重视,乃从事研究。布赫诺夫涉猎了不少梵文佛典,而于1839年完成《法华经》的法译(Lelotus de la bonne loi ,Paris)。而其力作《印度佛教史序说》(L'Introduction a' l'histoire du Bouddhisme indien,Paris,1844)一书,可说是其佛教文献研究之金字塔。此外,在巴利语文献的研究上,布赫诺夫也扮演开拓者的角色。在此领域上,在斯里兰卡任职的突诺尔(G. Turnour,1799~1843),已在1837年刊行巴利原典《大史》(Maha^VAM!sa)最初三十八章并发表其所作的英译。而英国传教士哈代(R. S. Hardy,1803~1868)、罗马天主教士毕冈迭特(P. Bigandet,1813~1894)也发表其依据缅甸资料所作的佛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