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区

保护区
保护区是一个汉语词汇,外文名protection zone,目的是保护包含某个核心对象,污染物质进入海洋,万物皆受其影响。许多国家都建立了海洋自然保护区。中国有鸡公山国家级保护区,三亚国家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天津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三江源保护区等。

简介

污染物质进入海洋,万物皆受其影响。其中,感受最深的当数生活在海洋中的各类生物。污染物不仅能在个体水平上使生物发生生理、生化、遗传方面的异常反应或死亡,还可引起生物种群、群落结构的破坏,以至一定区域内生命的绝迹。面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和生物受损问题日益严重,如何有效保护海洋环境,减缓海洋生物物种的非正常消失,就成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命题。从本世纪7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率先展开了海上"圈地"运动,即设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有的称为海洋公园),为海洋生物,尤其是那些不堪环境的改变而面临灭顶之灾的物种,留下一片尽可能无异于它们祖先生息、繁衍的"乐土"。
因此,有许多国家都建立了海洋自然保护区。我国有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南麂列岛自然保护区,三亚国家珊瑚礁自然保护区,天津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自然保护区,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大洲岛国家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和山口红树林生态保护区。美国有法拉荣湾、格雷斯礁、基拉戈、洛埃礁以及法加泰莱湾等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澳大利亚珊瑚海和大堡礁自然保护区。
现代的人们对自然保护区都不会感到陌生,这类用于保护各种重要生态系统、濒危物种,以及有重要科学价值或美学价值的自然遗产的特殊区域,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社会的重视,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就其历史而言,它非常年轻,在我国尤其如此。虽然上个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将清代的皇家猎苑——承德的“木兰围场”设为象美国黄石公园那样的自然保护区,但在当时社会形势下,这种建设根本无法进行,只能留待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