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

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完成,现存最早刻本是嘉庆八年(1803年)卧闲草堂本。[1]吴敬梓看到了当时社会隐藏的危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了这部《儒林外史》。[2][3]
《儒林外史》全书约40万字,除了楔子写元明易代时王冕的故事外,正文叙事从明宪宗成化(公元1465年-公元1478年)末年写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儒林外史》虽写明朝故事,实际想表现的却是18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人情。该书主要写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3]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代表之一,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对吏治腐败、科举弊端、礼教虚伪进行了深刻批判,同时歌颂了少数坚持自我的人物,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在题材、结构、手法上均有特色,并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儒林外史》在国际上也有相当的影响力,曾被翻译成英、法、德、西班牙、俄、日等多国语言,受到世界各地学者和读者追捧。[4]《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5][6][7]

作者

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安徽全椒人,生于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去世,享年54岁。[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