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曾设置内三院大学士,后改为内阁大学士,品级和员额屡经变迁,雍正八年(1730)以后均为正一品,乾隆十三年(1748)以后定为“三殿三阁”。此外,还有“协办大学士”。由于军机处的设置等因素,内阁大学士的权力有所削弱。清末新政时,改设内阁总理大臣及内阁协理大臣,大学士改在翰林院排列班次[1]。 历史沿革
唐代有宏文馆学士、集贤院学士,为掌文学著作之官,尝以宰相兼领、知馆、院事,称大学士。宋沿之,对学士中资望特高者,加“大”字。及明洪武十三年(1380)废丞相及中书省,十五年(1382)仿宋制设殿阁大学士,以为皇帝顾问。成祖即位后,以侍讲、侍读学士等翰林官参预机务,入内阁,至明中叶,遂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替皇帝起草诏令,批条奏章,商承政务,其本身官阶在尚书、侍郎下,但实权甚重,一般吏部尚书实权过重不得入阁,素有“吏部天官不入阁”的传统。稍后,以尚书、侍郎入阁办事,兼大学士,加官至于一品,位望益尊。 清廷于天聪二年(1628),建文馆,命儒臣分直;天聪十年(1636),更名内三院(国史、秘书、弘文),后各置大学士一人,即内三院大学士;再后改内阁,内三院大学士亦改为内阁大学士。内阁大学士的品级,初制为满员一品、汉员二品,顺治十五年(1658),满员改与汉同,均为正二品;雍正八年(1730),又一并定为正一品。雍正年间,清廷设立军机处,大学士职权为军机大臣 所代替,其称仅作为荣衔,授予军机大臣及内外各官资望特高者,为正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