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十三行

东晋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
《洛神赋十三行》,简称《洛神赋》,是东晋王献之的小楷书法代表作。[1]
《洛神赋十三行》内容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的散文名篇《洛神赋》片段。其真迹传至宋代,仅存十三行,因此简称《十三行》。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风格秀美,笔致飘逸,自然灵动,对后世影响深远。[2]

作品内容

“洛神赋十三行”原迹为麻笺本,入宋残损,南宋贾似道先得九行,后又续得四行,刻于似碧玉的佳石上,世称“玉版十三行”。后石佚,至明万历间,在杭州葛岭半闲堂旧址复得,归陆梦鹤、翁嵩年。清康熙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流传下来的刻本为宋代根据真迹上石的拓本,包括“碧玉版本”和“白玉版本”两种,其中“碧玉版本”较好,它于明万历年间在杭州西湖葛岭的半闲堂旧址出土,文革前存上海博物馆,现藏北京首都博物馆。白玉版本嘉庆三年毁于乾清宫火灾。
洛神赋是王献之小楷作品,据说王献之好写洛神赋,写过不只一本。南宋时残存十三行,真迹今已不复存在。最接近真迹的是传贾似道刻石本,因石色如碧玉,世称“碧玉十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