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殿阎罗

掌管地狱的主神
十殿阎罗,亦称十殿阎王、十殿阎君、十殿真君,在中国传统神话体系里十殿阎罗是十位阴曹地府的阴天子,地狱的十位管理者,主要负责审判亡魂。其分别是:一殿秦广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五官王,五殿阎罗王,六殿卞城王,七殿泰山王,八殿平正王,九殿都市王,十殿转轮王。[4][1][2]
十殿阎罗形象本源于印度佛教文化,最初由印度佛教“阎罗王”的概念发展而来,后借助于中国本土特色的生死观与冥界文化,进一步结合道家神仙观念与儒家孝道思想而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此期间佛教经典被大量译出,促进了中印佛教的交流,地狱十王信仰成为佛教东传后依附佛典而创的产物。唐代时,佛教在中原文化熏陶下产生了《佛说十王经》,是十王第一次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到了宋代,十殿阎罗的图像在佛教绘画和雕塑中得到发展完善。明清时期,十殿阎罗逐渐脱离佛教意义,成为一种独立的传统文化符号,代表着死亡和阴间审判。如今十殿阎罗不仅存在于寺庙壁画中,也出现在很多文学和艺术作品里,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的一部分。[1][5][4]
十殿阎罗信仰在中国的广泛流传,起到让世人对冥界产生惧怕,起到警世、劝善的作用。同时通过各时代经典文献资料记载的各殿量刑刑罚,反映出个朝代律法系统的完善和严谨,对于在世者报侥幸心态躲避刑罚的也起到威慑作用。十殿阎罗的信仰还与中国传统的七七、百日、周年、三年的丧葬习俗相结合,深深影响着中国风俗。[6]民间崇信和设斋供养十殿阎罗,祈求死后免受地狱之苦,转生极乐之处,其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的说法深刻影响着国人的信仰观念,融合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7]此外,十殿阎罗也在中国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常常出现在神话故事、影视作品、小说和绘画中,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8][1]

名号

十殿阎罗”由印度佛教“阎罗王”发展而来。阎罗王,梵语 Yama-raja,是由梵语 Yama(焰摩,原意为“缚”),加上 raja(意为“王”)而成,据此音译的称谓有很多。在传入中国翻译成汉语时,又有将其意译的现象:双王、双世、遮止、静息、缚、深恶胜业,可布众,深能静息、平等王等。广为流传的“十殿阎王”为一殿秦广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五官王、五殿阎魔王、六殿卞城王、七殿泰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十殿转轮王。[9][10]而在北宋辽地淡痴撰《玉历宝钞》中《玉历条款章句》所录十殿阎王分别为:一殿秦广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五官王;五殿阎罗天子;六殿卞城王;七殿泰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十殿转轮王。所述第八、九殿二者位置互换。各版本存在名称和顺序略有不同。[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