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

中国史书上记载的第二个朝代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又称殷商,是中国史书上记载的第二个朝代,也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前后共经历三个大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被称为“先商”,第二阶段被称为“早商”,第三阶段被称为“晚商”,总计相传共有17世,历经31位王,沿袭500多年。[1][2][4]
商朝起源于黄河中下游的一个名为商族的部落,在商国君主商汤鸣条之战灭夏后,建立商朝,从此商朝有了国号“商”,在此之后,商朝国都迁移,最后于殷建立都城,因此被后人又称为“殷商”。商朝末代君主为帝辛,在牧野之战中战败后自焚而亡。商朝国家职能逐渐完备,已形成服制制度,政治组织以血缘性为主,分为内、外服;已形成较为完备的设官分职制度,通过选任及世卿制选任人才;法律制度逐渐完备,在夏朝奉“天”罚罪法制观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商代青铜器制作高度发达,制造出如后母戊鼎、军队武器等用途各异的青铜器。商代文化发展迅速,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构成了中国最早的文字体系。[3]

国号

商国号的来源,可以从族源和字源两个方面来探寻。首先在族源上,《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原始民族的族名常得之于图腾,就商这一族名分析,商族部落族名来源于原始的凤凰图腾崇拜,《商颂》是春秋时期商代后裔,宋国祭祀祖先的一种赞歌,因此将商作为族名进行理解。从字源来考虑,商代以玄鸟作为图腾,古代原始民族的图腾可能会演化为族名,就商这一族名,从甲骨文“凤”“商”可看出。[5]
商朝的国都在君主仲丁后,进行了较为频繁的迁移。至君主盘庚时,又将国都迁移至北蒙,改名为“殷“”,[6]国都至此开始稳定,因此,在后世的记载乃至称呼上,商朝又被称为殷或殷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