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又称平剧、京戏、皮黄,其兼具徽调、汉剧和秦腔主要特色,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融合昆曲、梆子等其他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优秀代表,是中国最大的戏曲剧种。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6]
京剧起源于中国的原始歌舞戏。汉代的“角抵戏”即具有传统戏曲元素,元代是中国戏曲的高峰,出现众多经典剧目和名家。明代出现了“四大唱腔”。清代中期,京剧吸收徽调、汉剧等艺术形式最终形成。[7][8][9][2][10]京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11]它集四功五法、唱腔、音乐、服装、妆容等于一体,通过程式化的表演手段虚拟化的叙演故事、刻画人物,表达“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京剧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美丑、善恶之分,内容以历史故事为主,现代题材随时代发展也愈加丰富。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在三四百个以上,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众、剧团之多、观众之广、影响之深,均为全国戏曲之冠。[4][12] 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14]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5][15]京剧作为高度成熟的剧种,对其他戏曲如豫剧、越剧等也多有影响,促进了中国戏曲整体提升。[16][17][18][19]京剧有“国剧”之称,以梅兰芳命名的京剧表演体系被视为东方戏剧表演体系的代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在世界上知名度较高,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手段,其中的多种艺术元素还被多个行业引用借鉴。[20][21][22] 历史沿革
京剧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