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贫血

一组遗传异质性溶血性贫血疾病
地中海贫血(thalassemia),又称海洋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是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的一组疾病。正常人血红蛋白(Hb)中的珠蛋白含4种肽链,[2]地中海贫血按受抑制的肽链不同而区分为α、β、δ、δβ和γ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以α及β型最常见。当患者出现遗传缺陷时,珠蛋白基因功能障碍,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导致慢性溶血性贫血。世界人口中约5%有珠蛋白变异,男女患病率一样,新生儿发病率约4.4/10000。[3]
地中海贫血的临床表现包括黄疸、肝脾大、发育不良等,根据临床特点和血象、骨髓涂片、铁代谢检查、血红蛋白电泳等辅助检查,一般可对该病作出诊断。通过基因诊断可以对地中海贫血确诊基因型[4]α地中海贫血需注意膳食平衡避免感染,必要时补充叶酸。β地中海贫血患者可通过输血、祛铁、服用γ珠蛋白基因诱导药物(细胞毒药物羟基脲、雷帕霉素靶点抑制剂等)、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式进行治疗。[3]
1925年,美国儿科医生托马斯·库利在希腊意大利移民的后代身上发现了一种特殊的贫血类型,其特征是“脾脏异常大并且骨骼严重畸形”。这种疾病最初被命名为“库利氏贫血病”,后来“地中海贫血”这一词语就开始被广泛使用。直到1946年,研究人员发现这种贫血是血红蛋白异常导致的。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遗传原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20世纪80年代,人们才知道是哪些突变造成这种贫血的。[7]

命名

地中海贫血(thalassemia),顾名思义,是指出现在临海地区的贫血病(源自希腊语thalassa)。人们很早就描述该疾病,特别是在地中海周边国家或地区(意大利希腊土耳其北非),而且在中东、印度次大陆、东南亚,以及远至太平洋的岛屿上也有数千名患者受此影响。[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