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

中国以及越南两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壮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汉族以外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1]2020年中国境内共有1956.8万余人。[2]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云南等地区,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内的壮族人占全中国90%以上。[3]壮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和布依语、傣语关系密切。[4]历史上壮族一直借用汉字为书写工具,直到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形成的拼音文字壮文[5]
壮族的祖先是生活在岭南的百越人,主要居住在西瓯和骆越(今广西、广东、云南、越南北部)等地。秦汉时期基本归附于汉人政权,三国时期一直到隋朝,壮族摆脱汉人统治,以大姓贵族为中心形成多方割据势力。[6]唐以后处于中央王权的管控之下,唐宋时期壮族多次爆发起义均以失败告终。[7]明清时期,明朝沿用宋朝土司制度让壮族自治,清朝为加强控制实行“改土归流”,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地方统治。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广西的岭南地区,12月全境宣布解放。[8][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壮族人先后成立桂林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自治政府的建立为壮族人提供了政治保障。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壮族地区的农业、工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交通建设也日益完善。同时,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推动教育发展的政策,部分地区还推动壮语、汉语双语教育的改革创新。[10]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传播壮族文化,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各类壮族文化艺术团体活跃在海内外的舞台上。另外,医疗卫生水平也显著提升,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11]
壮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神、祖先神,认为万物有灵,他们的宗教信仰和巫术联系十分紧密,具有原始宗教色彩。[3]壮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有独特的风俗习惯,他们的特色饮食是五色饭、甜酒;服饰色彩鲜艳,会包头巾,服饰上有各色花纹;壮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中元节等,但“三月三歌节”和“牛魂节”是属于壮族的本民族节日;婚俗上有“不落夫家”的传统;他们的葬礼仪式为屈肢葬礼和二次葬礼。随着时代发展,壮族许多习俗已经被汉族同化。壮族的文学艺术丰富多样,左江流域崖壁画是壮族绘画艺术的典型体现;音乐方面擅长山歌,有流传千年的乐器天琴铜鼓;舞蹈种类丰富,有“绣球舞”、“草人舞”“铜鼓舞”等;[12]文学作品中创世史诗《布洛陀》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2006年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

族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