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宛(英文名:Tayuen,汉语拼音:dà yuān),是古代中亚国名,位于帕米尔高原西麓,锡尔河上、中游,在当今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交界处的费尔干纳盆地。大宛首次在中国史书中出现是在西汉,前秦以后,大宛一名不再见于中国历代史料 。[2] 公元前七世纪以后,费尔干纳地区是印欧种塞克人(也称塞种人)的牧地,在亚历山大东征时,该地区又成为了中亚希腊人的重要据点。希腊帝国瓦解后,费尔干纳地区先后由塞琉古帝国、希腊一巴克特里亚王国统治[c]。公元前二世纪以后,受大月氏迁徙影响,原居伊犁河和楚河流域的一部分塞种人南下,抵达费尔干纳盆地,在打败当地的希腊统治者后,和当地人一起,以贵山[a]为都城,建立了大宛国。[3][2]大宛久闻汉朝富饶,欲通不得,[4]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首次带回了大宛的信息,大宛与汉朝互派使者,建立外交关系。[3][5]公元前104年和公元前102年,为统一西域,汉武帝刘彻以夺取良马为名,先后两次发动了对大宛的战争,汉朝最终胜利,择立大宛贵族昧蔡为国王,大宛从此成为西汉的属国。[6][3][5]一年后(公元前101年),昧蔡被杀,蝉封继任为国王,并遣人到汉朝为质,继续向汉朝称臣纳贡。[5]公元一世纪中叶起,大宛先后沦为莎车国和贵霜帝国的属国,直至公元三世纪,贵霜帝国衰落,大宛才重获独立。[7][2][3]公元四世纪末至五世纪初,大宛国被嚈(zá)哒所灭。此后,大宛一名不再见于史册。[2] 大宛国名的语源众说纷纭,有伊朗语音译、异译、地名转译、族名音译、古印度语音译等几种说法。[1][8][9][10][11]西汉时期的大宛幅员辽阔,疆域面积约为7800平方千米,共有城池七十余座,总人口约为三十万,其原始居民以塞种人为主,是一个农牧业兴盛的国家,生产稻、麦、葡萄、苜蓿等。[12][2][6]张骞凿空西域后,大宛的汗血宝马、苜蓿、葡萄等物传入中国,极大地丰富了中原的物产。汉武帝因此作《西极天马歌》以示庆贺。此外,大宛人擅长酿葡萄酒,葡萄酒产业是该国主要的手工业之一。[3][2]大宛的外交政策灵活,匈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