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季节蔬菜

春夏类蔬菜在秋季延后或春季提前生产的蔬菜
反季节蔬菜(Out-Of-Season Vegetables),[2]又称设施蔬菜、保护地蔬菜,是指在露地不适于蔬菜生长的季节(寒冷或炎热)或地区,利用特定的设施(保温、增温、降温、防雨、防虫),人为创造适于蔬菜作物生长的环境,以生产优质、高产、稳产蔬菜的一种环控农业。[1]
汉代时期,中国在寒冬季节生产出了葱、韭等蔬菜,开创了温室栽培蔬菜的先河。唐代反季节蔬菜种类不断增多,其中菜瓜菜豆、芜菁等较为普及。宋代人们除了使用温室以外,还通过粪土发酵所提供的热量来给土壤加温等技术,使得蔬菜能够在寒冷的季节生长上市。到元代时,人们继续利用畜粪进行冬季蔬菜生产。明清时期,用火室和土窖培植蔬菜花卉很是普及,培育出了白菜、韭黄椿芽、鲜小桃等反季节蔬菜和水果。[4]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根据自身的条件,发展反季节的蔬菜生产。欧洲、北美国家,除利用自然气候差异生产外,还适当发展较为先进的工厂化设施生产。而泰国马来西亚日本及中国的台湾省,夏季利用高山气候条件栽培蔬菜,对解决淡季供应起到一定作用。中国北方地区,在冬春季节利用风障畦、阳畦、温床、日光温室等主要保护性及半保护性设施,发展冬春季节的反季节蔬菜生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5]2023年以来,突泉镇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反季节蔬菜种植504亩,2023年已产出2000多吨菜,合作社实现销售额800万余元。[6]
反季蔬菜一般可分为外地种植、应急储备、反季栽培三大类。[3]夏季可利用高海拔山区的冷凉气候特点进行喜冷凉类蔬菜的反季节生产,冬季利用设施及材料的保温作用进行低温期喜温类蔬菜的生产。[7]应季蔬菜种类单一,易导致营养素供应不均衡,且长时间贮藏与腌制,会增加蔬菜中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含量,尽管反季蔬菜的营养素含量比同种应季蔬菜稍逊色,但可以弥补冬春季节单一蔬菜品种所带来的营养素不足。[3]广东省利用高山气候条件夏季种植反季节蔬菜,在20世纪50-70年代已存在一定的规模生产,粤西的茂名湛江等市县,已成为全国、全省的一个重要“南菜北运”的蔬菜基地及广东全省早春瓜豆蔬菜的重要供应基地。[5]截至2008年,贵州已初步形成以夏秋反季节蔬菜、干辣椒为主导的优势产业,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夏秋反季节蔬菜基地。[8]

基本定义

反季节蔬菜又称设施蔬菜、保护地蔬菜,是指在露地不适于蔬菜生长的季节(寒冷或炎热)或地区,利用特定的设施(保温、增温、降温、防雨、防虫),人为创造适于蔬菜作物生长的环境,以生产优质、高产、稳产蔬菜的一种环控农业。[1]与正常季节的蔬菜生产比较,反季节蔬菜的栽培及上市期比正常生长期及供应期提前或延后,从而达到周年生产、均衡供应的目的。故反季节蔬莱栽培实质上应叫提前或延后栽培更为恰当。[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