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小瑜

原安徽艺术学校教授
孔小瑜(1899-1984),原名宪英,生于慈溪庄桥孔家村。初在沪上活动,后赴香港,1951年毅然北返,参加内地建设;1955年后,应邀赴安徽艺术学校执教,兼任安徽画院副院长,并被选为安徽省人大代表。晚年任职安徽艺术学校教授,安徽画院副院长、省人大代表。
擅长花卉博古,追求形象逼真,笔意松动逸格。并刻苦练就了强记默写的本领,从三代青铜器外,广涉人物、[líng]毛、走兽、鱼虫手到形俱,呼之欲出,无所不精。其博古画与张善孖的虎、熊松泉的狮并称。其出众的表现力人称任佰年后第一人,为“海上画派”代表之一。

人物生平

孔小瑜出身文化世家,祖籍山东曲阜,孔子的第72代孙。孔小瑜的祖父孔杏[sūn],曾经当过清朝的武官,后来弃官从商,先后做过沙船营运生意、卖炒货和开中药铺等,业余时间喜爱书画,有时兴致来了也画上几笔芦草鸿雁,至今还存有他的画作。孔小瑜的父亲孔子瑜本应继家业经商,但他却爱画成癖,尤其喜绘兰花,同时爱屋及乌,由兰而摹花盆、陶瓷、青铜器和秦砖汉瓦拓片,那些玉石器皿配以花果鲜蔬,画风严正,开创了花卉博古画为孔家书画之风。孔子瑜好客,常常宾客满堂,谈笑风生,多有书友画朋。孔小瑜出生于这样的一个艺术之家,自幼受到熏陶,耽于书画。父亲教他读《尔雅》,他独对《释器》、《金石录》感兴趣,以至于他日后精于博古画,与此不无关系。孔小瑜17岁就开始跑上海的码头,见闻了许多古玩珍奇、社会万象,并心摹神揣,时常代身体不好的父亲应酬画债。20岁时,经他父亲的一位好友,也是海派名家王一亭的推荐,孔小瑜进入上海一家书画店,开始了职业画家的生涯,其画室“思[xié]馆”的名声也渐渐传开了。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孔小瑜以卖画为生之际,与活跃于上海一带的书画名家吴昌硕吴湖帆、、陆俨少王震钱瘦铁唐云等过往甚密,切磋之间,他的画艺日益精进。1932年,在一次画友聚会上,他与熊松泉张大千合作了《醒狮图》,寄寓忧国之情。孔小瑜[]身于“海上画派”,以博古图闻名于世,亦工于人物、山水、花鸟等。当时有“张虎熊狮沈凤凰孔博古”之称。张虎熊狮沈凤凰,即善于画虎的张善子、画狮子的熊松泉、画凤凰的沈一斋。1945年,孔小瑜初次执教于上海中华文艺书画院,同时被聘为“行余书画社”的国画教师,参与组织“九九消寒会”,致力于新国画研究活动。5年后,他同画家李[líng]然一道到香港谋生,呆了一年时间,又回到上海。此时画家为新社会新气象所感染,创作活跃,有不少扇面等作品,专门供出口部门需要。1952年,他和钱瘦铁合作的《送公粮图》,是由当时的市长陈毅题的款。另外,他创作的《西方三圣图》,在海内外流传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