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恒(公元968年12月23日—公元1022年3月23日),本名赵德昌,改名赵元休、赵元侃。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赵炅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1] 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赵恒被被任命为检校太保、同平章事,封韩王,后改封为襄王、寿王。[2][1]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八月,赵恒被立为皇太子,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三月,宋太宗驾崩,赵恒继位,次年改元咸平。赵恒即位后,采纳宰相吕端的治国建议,同时起用老将曹彬为枢密使,重用李至、夏侯峤、李沆等人,政治清明,史称“咸平之治”。[2]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在主战派寇准等人的劝说下,赵恒北上亲征,与入侵的辽军会战于澶州,双方数次交战,各有胜负。[3]同年十二月(公元1005年1月)赵恒派使与辽订立盟约,以每年给辽一定银绢为条件,于澶渊定盟和解,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史称“澶渊之盟”。[4]赵恒在位后期,任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蛊惑朝野,而赵恒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粉饰太平,劳民伤财,致使社会矛盾加深,使得北宋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5]乾兴元年二月十九日(公元1022年3月23日),赵恒驾崩于延庆殿,在位二十五年。群臣为其上谥号文明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葬于永定陵。宋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十一月,加谥为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累加谥号为膺[yīng]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6] 赵恒尊奉太祖、太宗的“祖宗典故”与“祖宗之法”为治国圭臬[niè],从而构建了北宋的正常统治秩序。[7][8]赵恒在位期间,进一步规范政治制度,如设开封府界,[9]合并盐铁﹑户部﹑度支三部为三司,设三司使一员总领财政,加强对宗室的管理,设龙图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