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名字源于古希腊语Νεῖλος(Neilos),[2]意为“河 谷”。尼罗河有两条主要的支流,即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9]于喀土穆交汇后形成尼罗河干流。[5][4]尼罗河流域分为7个大区:东非湖区高原、山岳河流区、白尼罗河区、青尼罗河区、阿特巴拉河区、喀土穆以北尼罗河区和尼罗河三角洲。该流域气候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以热带、副热带气候类型为主。[3][10]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洪水,洪水6月到达喀土穆,9月份达到最高水位,10月份洪峰到达开罗,[8]河口区域年均流经的水量大约为810亿立方米,[6]位居全球主要河流中的末流之列。[11]尼罗河流域分为16个陆地生态区,[12]河流及其岸边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种类。[13] 尼罗河流域是最早的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古代人类掌握并利用尼罗河定期泛滥的规律发展农业,自公元前6000年起,河岸两旁逐渐形成了稳定的 定居点,标志着埃及文明与文化的发端。苏丹-古埃及的文化遗址都分布于尼罗河的沿岸地区,现代埃及的人口分布和经济活动也集中于其流域范围内。[14][15]尼罗河流域还遗留了卢克索神庙、[16]苏丹古代遗迹等风景名胜,[17]以及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18]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世界遗产。[19] 近现代以来,尼罗河流域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主要有阿斯旺大坝、特克泽水电站、埃塞俄比亚复兴大坝等。[20]1999年,尼罗河流域所有受影响国家围绕尼罗河开发提出“公平份额”的倡议,但该倡议并没有解决用水矛盾。[21]由于对公平使用尼罗河资源并未达成一致,2011年埃塞俄比亚开始建造复兴大坝。[13]自从大坝开始建设以来,埃及、苏丹和埃塞俄比亚一直未能达成一个三方都认可且具有水资源保障效力的协议,复兴大坝问题依旧是三国政治上的争议焦点。[22]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