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国辅

唐代时期诗人
崔国辅,唐代诗人。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一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怀州刺史崔信明孙,沂州司马崔惟怦第四子。开元十四年(726)进士,曾任山阴尉、许昌令。累迁集贤院直学士、礼部员外郎。天宝十一载(752)坐是王跳;近亲,贬晋陵司马。深得南朝乐府民歌遗意。与王昌龄王之涣等交游唱和,为盛唐重要诗人之一。崔国辅在唐人五绝中独标一格,可称盛唐五绝名家。《唐诗品汇》于五绝一体,以崔国辅与李白王维孟浩然并列为“正宗”。[1][2]
崔国辅有诗名,今存诗中五言绝句23首,多为乐府诗,又多写宫闱儿女之情,用思委婉,深得南朝乐府民歌《子夜歌》《读曲歌》遗意。殷璠在《河岳英灵集》卷下评价道:“国辅诗婉[luán]清楚,深宜讽味,乐府数章,古人不能过也。”其五绝中写得最出色的,是表现江南水乡青年男女的劳动和爱情生活的诗,如《采莲曲》《小长干曲》《湖南曲》等。[1]

简介

崔国辅,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开元十四年(726)进士,与储光羲綦毋潜同榜。任山阴尉。应县令举,授许昌令。天宝初,入朝为左补阙,迁礼部员外郎,为集贤直学士。天宝十一载(752),京兆尹王鉷因罪被杀,他是王的近亲,受到株连,贬竟陵司马。在竟陵3年,与陆羽酬唱往还,品评茶水,一时传为佳话。崔国辅和孟浩然李白交谊甚深,而杜甫对他则有知遇之感。天宝十载(751),杜甫献《三大礼赋》以求进身,玄宗诏试文章,崔与于休烈以集贤学士为试官,对杜深加赞赏。杜甫《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诗中说:“欲整还乡[pèi],长怀禁掖垣,谬称三赋在,难述二公恩”。
在盛唐诗人中,崔国辅以五言绝句著名。他的五绝,多写宫闱儿女之情,含思婉转,深得南朝乐府民歌《子夜》、《读曲》遗意。殷璠说:“国辅诗,婉娈清楚,深宜讽味,乐府数章,古人不及也。”(《河岳英灵集》)意亦指此。高棅唐诗品汇》于五绝一体,以崔国辅与李白王维孟浩然并列为“正宗”。宋荦也认为盛唐五言绝句“李白、崔国辅号为擅场”(《漫堂说诗》)。而乔亿则指出:五言绝句,“惟崔国辅自齐、梁乐府中来”(《剑溪说诗》)。他的五言绝句今存23首,几乎全是乐府诗题。晚唐韩偓有五绝四首,题作《效崔国辅体》。可见他在唐人五言绝句中独标一格,并对后人产生了影响。《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崔国辅集》,在宋代已散佚。今存其诗45首,《全唐诗》编为1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