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蝎子

志留纪时期称霸海洋的一种古节肢动物
1
2
海蝎子(Sea Scorpions)是志留纪[a]时称霸海洋的一种古生物,通常指板足鲎类(Eurypterids)的海生节肢动物,是继奇虾房角石之后出现的一个可怕的掠食者,也是海洋第三代霸主。其在分类学上属于板足鲎目(Eurypterida),其与现代蛛形纲近亲,互为姐妹群,二者共同构成硬器类(Sclerophorata)这一单系。海蝎子最早出现于奥陶纪,在志留纪达到了多样性的巅峰,之后走向衰落,于二叠纪末全部灭绝。海蝎子繁衍兴盛了近2亿年,其在海洋、淡水、陆地等多种生态环境中均占有一席之地。[1][3][4][5][6]
海蝎子的名字在某种程度上是个误称,因为只有最早的物种生活在海洋中,后来的许多物种生活在咸淡水或淡水环境里。海蝎子的英文名称来源于属名“Eurypterus”,由两个古希腊语单词(eurus + pteron)组成,前者指“宽的”,后者指 “翅膀”,意指这一类动物最后一对宽阔的特化游泳附肢。虽然通常被称为海蝎子,但它们不是真正的蝎子。但科学家推测,海蝎子可能是现代蛛形纲动物的祖先。海蝎子中的一支可能进化成了现在的蝎子和蜘蛛。其体长可达2米,头部和胸甲较小,腹部分节,前腹部上有附肢;后腹部有尾剑,能在海中较快的移动。海蝎子是食肉动物,可能属于机会主义觅食者。其中的有些类群能快速游动井追捕猎物;也有一些类群则栖息在海底,以腐肉为食。[1][2][7]
直至1882年,尚未发现志留纪之前的海蝎子化石。整个20世纪及现代的一系列发现,拓宽了对于奥陶纪早期海蝎子的认知。[8]海蝎子化石的分布范围极为广泛,几乎遍布全球各个角落。然而,在漫长的地质变迁过程中,大多数海蝎子化石在形成与保存阶段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人们所发现的化石标本通常以碎片形式存在 。[2]而海蝎子的体型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主要取决于海蝎子的生活方式、所处的生存环境以及具体的分类归属等多方面因素。其中,体长100厘米左右的个体较为常见。[8]但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大多数海蝎子遇到了劲敌,即那些拥有强劲颌骨与利齿的大型鱼类。这些鱼类迫使多数海蝎子向陆地转移,在陆地上它们逐渐进化得体型更小,只留下化石让人类继续不断探索和挖掘。[9]

命名与分类

海蝎子有尾巴、腿以及类似钳子的附肢。它们与蝎子略有相似,因此被称为 “海蝎子”。海蝎子的英文名称来源于属名“Eurypterus”,由两个古希腊语单词(eurus + pteron)组成,前者指“宽的”,后者指 “翅膀”,意指这一类动物最后一对宽阔的特化游泳附肢。虽然通常被称为海蝎子,但它们不是真正的蝎子。[1]海蝎子归属“板足鲎目(Eurypterida)”,而这个名称则源于古希腊语词汇 “εὐρύς(eurús)”,意为 “宽阔的” 或 “宽广的”,以及 “πτερόν(pteron)”,意为 “翅膀”,指的是该类群许多成员所具有的一对宽阔的游泳附肢。1825 年,美国动物学家詹姆斯·埃尔斯沃思·德凯(James Ellsworth De Kay)首次对海蝎子物种进行科学描述并命名,该物种为桨足板足鲎(Eurypterus remipes)。[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