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戏(闽南语读音:boo dei hi)又称布袋木偶戏、手操傀儡戏、手袋傀儡戏、掌中戏、小笼、指花戏,是一种起源于17世纪中国福建泉州,是最常看到的汉族民间戏曲表演之一。
布袋戏的雏形来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百戏技艺”,它集结了多民族技艺之长,悄然发展,布袋戏的孕育得益于此。到明代,布袋戏在中国不断发展、壮大,在北方、南方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福建地区最盛行。清朝初年,布袋戏的发展达到一个鼎盛时期,不仅流行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声腔也日益增多,出现了辽西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邵阳布袋木偶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川北大木偶戏、石阡木偶戏、阳提线木偶戏、泰顺药发木偶戏、临高人偶戏等分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文艺演出逐渐正规化,传统布袋偶戏的表演空间开始发生变化,逐步从街头巷尾的扁担戏走向正规的剧场空间。[3][4] 传统布袋木偶约高一尺,木偶头一般用樟木雕制内设机关,可以控制五官及面部肌肉的活动。身躯形似布袋,上边接木偶头,左右上角接木双手,布袋前片下端接双腿。表演者食指插在木偶颈里,中指、拇指伸 到木偶左右袖管中直接操纵双手,可以做出许多敏捷灵活的动作,如脱衣穿衣、挥刀舞剑等。代表剧目有《雷万春打虎》《蒋干盗书》《抢亲》等[1]。2006年,福建省晋江市、漳州市以及湖南省邵阳县的木偶戏相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8年浙江省苍南县木偶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5][3][6] 命名
“布袋戏”名称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