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蒙古对柯尔克孜人和吉尔吉斯人的称谓
布鲁特人是准噶尔蒙古对柯尔克孜人和吉尔吉斯人的称谓,[1]“布鲁特”一词意为“高山居民”,此后这种叫法直接被清代满汉等其他民族沿用。[3]满文转写为burut,汉文文献中又写为“布噜特”。[4]民国24年(1935年),当时的新疆政府正式确定将这个民族的名称译为“柯尔克孜”。[3] 在清代文献中,常以天山为界,将天山以北的布鲁特人称为“东布鲁特”,天山以南的则称为“西布鲁特”。在吉尔吉斯著名史诗《玛纳斯》中,也时常见到“布鲁特”的称呼。[3]清代布鲁特由众多独立的部落组成,以天山及纳林河为界,又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布鲁特由五个部落组成,其中较大者为萨雅克、萨尔巴噶什和塔拉斯;西布鲁特共有十五个部落,其中较大者是额德格纳、蒙科尔多尔、齐里克和巴斯子。[5] 族称由来
布鲁特人是准噶尔蒙古对柯尔克孜人和吉尔吉斯人的称谓,清朝沿用此称。他们都以游牧为业,定时至伊犁与清朝互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