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

灯蛾科白灯蛾属的世界性检疫害虫
美国白蛾(学名Hyphantria cunea),[3][2]别名美国白灯蛾、秋幕蛾、秋幕毛虫,是灯蛾科白灯蛾属的一种世界性检疫害虫,繁殖力强、传播快、食性杂、寄主范围广,喜爱温暖、潮湿的海洋气候。[3]
美国白蛾成虫为白色蛾子,雌蛾体长9~15毫米,翅展30~42毫米;雄蛾体长9~13毫米,翅展25~36毫米。雄蛾触角腹面黑褐色,双栉齿状,黑色,长5毫米,内侧栉齿较短,约为外侧栉齿的2/3,下唇须小,外侧黑色,内侧白色,口器短而纤细。雌蛾触角锯齿状,褐色,复眼黑褐色,无光泽,半球形,大而突出。前翅多为纯白色,少数个体有斑点。后翅一般为纯白色或近边缘处有小黑点。[3]
美国白蛾原产于北美洲,主要分布于美国和加拿大南部,其生态分布范围在19°-55°N之间。1922年在加拿大首次发现美国白蛾,随后美国40个州相继发生虫灾,墨西哥有1个州发生虫灾。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白蛾通过人类活动运载工具传到了欧洲亚洲。1958年它已传入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日本韩国等国,[5]于1979年传入中国。[3]2025年,中国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等为美国白蛾疫区。[8]
美国白蛾一年3代,越冬蛹一般经过150天,自3月下旬开始见成虫,4月中旬至5月初大量出现越冬成虫。[7]成虫寿命一般在4~8天。[3]该虫可取食危害绝大多数阔叶树以及灌木、花卉、蔬菜、农作物、杂草等,对园林树木、经济林、农田防护林等造成严重的危害,在中国的寄主植物多达49科108属175种。喜食树种包括橡树、黄枥、大红槭、白麻山胡桃等。[7]其防治方法分为成虫期防治、卵期防治、幼虫期防治、蛹期防治。[3]2022年12月20日,据中国农业农村部网站消息,美国白蛾被列入《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9]

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