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唐伊条约

1840年时英国王室与毛利人之间签署的一项协议
《怀唐伊条约》(英文:Treaty of Waitangi,毛利语:Te Tiriti o Waitangi),又称《威坦哲条约》,是英国王室代表与部分毛利部落首领在北地岛屿湾的怀唐伊签订的条约,该条约被视为新西兰的建国文献。[2][1]
公元1200年至1300年,毛利人的祖先从波利尼西亚迁徙来到新西兰,成为新西兰第一代居民。之后,在1642年,荷兰探险者也曾到访此地。1769年,英国库克船长来到新西兰。在此之后,来自欧洲的捕鲸者和海豹捕猎者便开始频繁造访此地,贸易商也紧随其后。1830年,居住在新西兰的欧裔移民日渐增多,因为缺乏有效的法律体系,冲突和混乱频发,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同时,希望扩展版图的法国也将新西兰视为潜在殖民地。[2]为了应对这种局面,1835年,英国王室与北部的一些毛利部落首领共同签署了《独立宣言》,宣布新西兰成为独立国家,并受英国保护。[3][a]后来,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新西兰的控制,英国派出霍布森上尉前往新西兰,与当地的毛利部落首领再次签订条约。[2]
1840年2月6日,45位毛利酋长与英国政府在怀唐伊签订《怀唐伊条约》,该条约使新西兰成为英国殖民地。[4][5]条约主要内容包含3条:第一条要求毛利酋长向英国政府割让主权;第二条要求控制殖民者与毛利人进行的土地交易;第三条给予毛利人英国公民权。[6]1840年5月21日,霍布森宣布新西兰成为英国的领地。1974年起,《怀唐伊条约》签署日成为新西兰公众假期,称为怀唐伊日。[5]

签订背景

互通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