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手

中国传统拳术之一
拦手是中国传统拳术之一。相传清初河南郑姓拳师在天津始传此拳,至今约有300年的历史。拦手拳套有操拳、拦手拳、翻拳、炮拳,每套内的单式动作都要反复单练,使速度、劲力、行气自然精熟。拳趟、拳式练熟后,接练打桩,操练臂、胸、肋、背、肩、臀、腿等,使各部位加大发力并能经得起对方击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拦手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的项目。拦手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1]

形成发展

拦手是由拦路拳、练手拳两种武功结合而成,拦手拳的器械套路有六合大枪、拦门枪、一字枪、四平枪、五虎断门枪、六合单刀、拔步刀、万胜双刀、盘龙棍春秋大刀、六步剑、龙凤双剑等。除套路形式外,还有气功练法:一是养气法,对慢性病患者有疗效;二是童子功,有21个姿势,吸与呼都带声音,以壮内脏;三是丹功,呼吸时口要张开,想象如一个铁球向外喷出,练久了,呼气的力量很大。在练拳术、内功、打桩的基础上,可作两人实打,各自使用各种攻防方法。实打时,讲究内外合一,以攻为主,上下密切配合,步法要快,要活,要稳。拦手手法讲究8个字:柔、缠、崩、挂、斩、拦、截、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拦手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的项目。
拦手
拦手相传发源于中国关东朝阳一带(一说发源于四川峨眉山),由于年代久远,已无法考证。现有的口传是,清朝初年,明末将领郑海宁隐姓埋名于关东地区,后云游至天津大直沽,看见天妃宫附近有一群人在打把势、练石锁,一个叫李志和的青年因为力大无比,人送外号“李金刚”。郑海宁观察几日,发现他们所练的虽是一些粗笨功夫,但这些年轻人却都是可塑之材。郑海宁有心传授,便留了下来,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