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包是蒙古高原上的标志物,敖包亦作“鄂博”“脑包”,蒙古语音译,意为“堆子”又称“封堆”,是蒙古、藏、上等族祭祀场所,流行于内蒙古、西藏、青海等地。敖包始见于清代。蒙古族地区的敖包,多以石块(或沙、土)堆积而成,或以柳条围筑,中填沙土。敖包一般呈圆包状或圆顶方形基座,大小不一,多为单个体,外围12个小堆围绕中间一个大堆构成的大“敖包”最多,多筑于山顶丘陵之上,亦有7个或13个并列成排的,其中间的比两侧的大。 顶端插有柳条等,竖若干木幡杆,挂缀五色绸、布条和经幅,形似烽火台。藏、土等族地区的敖包,用鹅卵石堆成实心塔状,以塔顶为中心点,置四方四正的木架,中心顶端立起播竿,上挂宽0.6~0.8米、长2~4米的经幡,幡竿周围插新柳枝、芨[jī]芨等物,上系羊毛及红布。敖包原为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逐渐演变为民间祭祀山神、路神等活动的场所。在蒙古族地区,旧时各盟旗、苏木和寺庙等各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并均有掌管放包的机构;富裕人家多有自设的敖包。敖包大都设在深山大壑往来路口的交叉点,有些设于缓坡之上有些设于丘陵高处。除过路行人日常祭祀外,每年各地均定期举行祭敖包活动。[1] 用途
敖包是蒙古族的重要祭祀载体。在古代,蒙古人把一切万物都看作神灵来崇拜,从而也崇拜山川及大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管这些部分的神灵。这种圣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个别的两类。个别的圣地就是敖包。这种圣地也是各家族在自己的领地建起来的假山。蒙古族祭祀敖包并崇拜有加,大概缘于古代的祭圣山。祭圣山又与成吉思汗时代不无关系。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在早期被蔑尔乞特人追赶时,藏在不罕山里蔑尔乞特人绕山三圈没有抓住成吉思汗。蔑尔乞特人远去,成吉思汗下山后说:不罕山掩护了成吉思汗,保住了成吉思汗的性命,成吉思汗将每天祭祀,每日祝祷,让成吉思汗的子孙都知道这件事。说完,即“挂其带于颈,悬其冠于腕,以手椎膺[yīng],对日九拜,酒奠而祷。”元代,忽必烈曾制典,封建皇帝与蒙古诸王,每年必须致祭名山大川。由于有的地方没有山或离山较远,群众就“垒石像山,视之为神”(见《蒙古风记》)。这种山只是“像山”,不是自然的山,是人用石头或土堆起来,所以蒙古语称“敖包”。 敖包在牧民的心目中,象征神在其位,世袭传颂。“敖包”有用石块垒起的,也有用土堆起来的。外围12个小堆,围绕中间,1个堆构成的大“敖包”最多,多筑于山顶丘陵之上,一般呈圆形,顶端插有柳条等,形似烽火台。最初都以部落为单位筑“敖包”。人们每逢外出远行,凡路经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马向“敖包”参拜,祈祷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上几块石头或几捧土,然后跨马上路。随着喇嘛教在蒙古社会传播,到了清朝时期,有了以部落为单位,每年举行一次“祭敖包会”的习俗。祭祀一般都在旧历五月中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