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

明末清初诗人
朱彝尊(1629年-1709年),字锡[chàng],号竹[chá],又号[]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别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代词人、诗人、经学家。[1][3]
朱彝尊生于仕宦之家,自幼博学多才,擅长诗词创作。清军攻入嘉兴,朱彝尊四处逃亡,结识文人,秘密参与反清活动,事败后游历四方,访碑著书。康熙三年(1664年)五月,在山西按察使曹溶府中担任幕僚,之后又转为山东巡抚刘芳躅幕僚。康熙十二年 (1673年)秋,转为江宁布政使龚桂育幕僚。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布衣荐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zuǎn]修官。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月,朱彝尊充任日讲起居注官,出典江南乡试。之后入值南书房,受到康熙帝赏识。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因违例携仆入内廷钞书被弹劾罢官。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官复原职,两年后再被罢官。此后回到家乡,访问友人、著书立说,直到康熙四十八年十月十三日(1709年11月14日)逝世。[1][2][3][4][5]
朱彝尊的文学创作涉及诗歌、词作、古文,其内容主要有悼念故国、抒发复国抱负、反映民生疾苦,兼有羁怀乡思、[xiá]邪冶游、刻划山水、描写人物等作品。其诗歌特点前期表现为苍凉慷慨,格调激越,后期为平和典雅、风格柔和;其词作具有芊绵温丽,杂以悲壮的特点;其古文具有叙述简要、语言雅洁的特点。[6]
朱彝尊在学术上的贡献遍及经学、史地学文学以及目录学等各领域。他在诗、文、词的创作以及理论上成就卓著,深刻影响后世。诗歌方面与王士祯齐名,并称“南朱北王”,其创作方面反映出清初诗歌的发展规律;其理论扭转了明代以选诗树立门户、标榜趣味的习气,被奉为浙派鼻祖。词作方面,与陈维齐名,被称为“朱陈”。其理论创作使清朝词坛追求词作的风雅境界,扭转了明词颓风,成为浙西词派的领袖人物。其代表作有《曝书亭集》《日下旧闻》《经义卷》《明诗综》《词综》。[7]中国近代词人谭献表示:朱彝尊、陈维崧出,而本朝词派始成,锡鬯情深,其年笔重,固后人所难到。[8]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