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丰柳子戏

流行于河南等地区的戏曲剧种
丰柳子戏又称“北(百)调子”、“柳子腔”、“弦子戏”,是中国一个稀有的古老剧种,流行于河南山东部分地区,由元、明时期的“弦索”系统演变而来,它的曲调是由中原一带流行的民间俗曲小令,如[黄莺儿]、[山坡羊]、[锁南枝]、[耍孩儿]等曲牌和七字句的“柳子调”结合而成,由于“柳子调”更通俗易懂,因而被称为柳子戏。

基本简介

柳子戏,又称“柳子腔”、“弦子戏”、“南(北)调”流行于河南的北部和山东的部分县区,系由元明时 期北方的弦索腔演变生成,是一古老而珍稀的戏曲剧种。因粗细曲牌三百余支,故又名“百调”或“北调” 。系豫、鲁、江、淮弦索曲令《黄鹰儿》、《傍妆台》、《打枣杆》、《锁南枝》、《驻云飞》、《山坡羊 》等发展演变而成。是流行于山东河南、冀南、苏北及皖北的古老剧种。据李开先《词滤》载,此类俗曲小令明正德年间即在济南章丘广为流行。
柳子戏
《燕兰 小谱》亦有“吴下传来补破缸,嘀嘀嗒嗒柳子腔”记载。清康熙年间蒲松龄曾采用俗曲演唱形式,编 成戏曲题材的俚曲。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李绿园脱稿的《歧路灯》亦有“山东弦子戏”之名,清中 叶,北京有“东柳、西梆、南昆,北之说,其“东柳”即指此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