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奥尔格·格罗斯

格奥尔格·格罗斯
格奥尔格·格罗斯(GeorgeGrosz,1893-1959)是柏林达达的重要成员之一,他的艺术实践可说是的“献身讽刺和自嘲以反对已确立并正在延续的事态的事业”的典型。他的作品以开放的视野与明快的风格,嘻笑怒骂的奔放笔触,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德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将一个动乱年代的真相和盘托出。他不仅发明了摄影蒙太奇,同时还在自己的社会斗争中发展创新了摄影蒙太奇。

生平事迹

1918年,德国与西方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议。德国西部战线的战事一旦结束,革命迅速波及了德国全境。1919年1月,社会民主党的埃伯特政府在腥风血雨的“血雨的一周”里,动用正规军镇压了德国共产党中的激进团体斯巴达克斯团,杀害了德国共产党领袖罗莎·卢森堡(RosaLuxemburg)与卡尔·李卜克内西(KarlLiebknecht)。2月,德国国民议会在魏玛召开代表大会起草魏玛宪法。历史上所谓的魏玛共和国时期于此开始。
尽管德国摆脱了霍亨佐伦王朝的统治,但当时的德国仍然深陷于一战战败后的水深火热之中,通货膨胀加剧了政局的动荡,左翼右翼的争端日趋激烈并演化为你死我活的对抗。在这种充满杀机的氛围下,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局势极度不稳。而接踵而来的1920年代末世界性经济危机则给了疲惫不堪的德国再次重创,使德国的社会经济雪上加霜,失业者剧增。就在这种情况下,以希特勒为领袖的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纳粹)迅速壮大,并终于在1933年上台掌握政权。魏玛共和国至此垮台。
处于魏玛共和国期间的社会动荡之中,德国的艺术家们自然不能置身事外。他们中的一些人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开始感到了反思当时已经“席卷了德国”(赫伯特·里德(HerbertRead)语)的表现主义艺术,并进而反思艺术本身的必要性。作为一个以关注人的内心情感与心理世界为根本任务的艺术流派,表现主义的历史地位早已获得肯定。但它的艺术主张,在面对如此激烈的时代动荡时,就显得过于自我中心主义,过于远离现实了。